来源: 时间:2018-04-26
1、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发布《2017中国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报告》
2017年4月17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 国家航天局在北京组织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17中国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报告》(下称《国家报告》)。《国家报告》的发布体现了高分卫星应用的最新成果,标志着高分卫星应用国家整体能力的初步形成,标志着支撑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手段上了一个新台阶,是指导国家遥感应用发展的纲领性报告。报告的发布是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
《国家报告》的发布,代表了我国遥感应用从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从小众科研向大规模业务服务战略转型的实质性突破,标志着我国的遥感事业迅速走向成熟,将为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引领意义!
《国家报告》(综合卷)从七个方面介绍了高分专项总体部署:主要包括国家遥感应用“十要素”顶层理论架构、制定《高分卫星数据政策》和《应急工作流程》、发布首批急需的数据应用标准、创建高分应用综合信息服务共享平台、创新应用模式、布局应用体系、印发《应用推广指导意见》等。《国家报告》(行业卷)公开发布了16个行业的最新应用实效,对部门履职、政策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业务能力水平提升和促进作用,突出了高分卫星应用对国家决策的支撑和服务的效果。《国家报告》(地方卷)突出地方特色和综合应用,重点围绕6个方向展开介绍了23个高分省级中心的应用成果,主要为:省域资源调查与监管、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城市规划与精细化管理、卫星综合应用、支撑“军民融合”等国家发展战略、面向大众的“互联网+高分+”应用等。
《国家报告》被国家行业部门和区域应用单位评价为极具价值的遥感卫星应用工具书和教科书,是企业、“双创”及人才培养的实用手册,促进了遥感应用产业化、规模化在全国各省、市及县域蓬勃发展。是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遥感卫星应用可持续发展的蓝图!
《国家报告》发布后,引起了遥感应用领域的院士专家,国家20多个行业部门,30个省,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以及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赞誉。科技部原部长、遥感科学与应用界泰斗徐冠华院士在全国省域应用工作交流会上评价:“《国家报告》的发布,是我国遥感应用领域的里程碑事件!是遥感应用发展几十年来了不起的大事,形成了我们国家整体遥感应用能力,并为走出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行业部门评价报告发布终于形成了国家遥感应用的总体能力,填补了空白,我国报告首次构建了我国遥感应用体系,是了解国家整体遥感应用能力和其他行业部门应用情况的工具书。各省级高分中心认为《国家报告》凝聚了当前我国遥感应用的各种应用产品,明确了遥感卫星应用的方向,是后续应用产业化推广的实用手册。
附件1 成果相关图片
2、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表示中国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工程建设成果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副局长吴艳华9月11日表示,中国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遥感、通信、导航等各类卫星数据资源,补充完善天际信息网,共建分布合理、功能齐全的地面信息服务网络和区域重大应用服务系统,为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信息支撑。
“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应用研讨会当天在南宁举行,与会代表重点就东盟对空间信息应用的需求和典型应用情况、航天国际合作模式等议题展开研讨。
吴艳华在研讨会开幕致辞中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域广泛、自然环境多变,发展水平差异大,迫切需要信息互联互通,有必要建设空间信息走廊。
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局重大专项工程中心主任童旭东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工程是保证设施连通、贸易畅通的重要手段。该工程充分利用中国已有和规划中的卫星系统和地面网络系统,支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基础设施建设、能源开发、环境保护、安全保障、贸易拓展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就如何建设运用好“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吴艳华提出三点建议:一要做好顶层策划,激发“一带一路”国家合作热情,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出发,统筹将军、民、商卫星资源纳入走廊工程;二要构建跨部门、跨领域的工程协调推进机制,吸收工程建设、空间信息应用、系统运营维护、金融投资管理等单位参与;三要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探索形成空间信息商业化的运营模式。
当天,国防科技工业局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签订《卫星数据共享与区域应用推广合作协议》,揭牌成立高分广西数据与应用中心、高分广西数据服务中心。广西自治区政府副主席陈刚介绍,目前广西正加快建设面向东盟的产业化应用数据服务平台,瞄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共事业需求,推进“一带一路”的空间信息走廊建设。
3、武汉大学的“遥感技术”学科位列世界第一
此次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使用一系列客观学术指标,对全球大学在相关学科的表现进行测量,包括科研规模、科研质量、国际合作、高水平科研成果、国际奖项等。
武汉大学遥感技术专业排名全球第一体现出了中国在遥感科技水平上实力和影响力,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遥感学术影响力的增强。
4、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全面建成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立项批复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项目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形成覆盖全国的民用接收站网,具备对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后续星、以及国际重要陆地观测卫星的运行性数据接收能力,以及与之配套的站网运行管理和数据传输能力,实现高效的运行与服务。
自2004年中国科学院批准先期启动、2007年发改委正式批复启动以来,项目联合十余家国内科研制造单位,经过多年的研究、建设、运行和发展,建立了适合我国的遥感卫星数据地面接收体系架构工程模式、技术研制方法与技术应用体系。项目边建设、边运行,承担着我国全部国家对地观测卫星等数据接收任务,现已全面形成北京密云站、新疆喀什站、海南三亚站和北京总部组成的全国卫星数据接收站网格局。项目于2017年5月31日通过国家验收,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全面建成。
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是我国民用遥感卫星、空间科学卫星及重要国际卫星唯一国家部署的综合卫星数据接收平台,十多年来进步显著,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地面接收能力薄弱、西部及南海等重要区域未能覆盖、遥感应用依赖国际卫星数据的局面。项目围绕新型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地面接收站网技术体系架构、高速海量数据实时处理、业务化接收组网等关键技术开展多项创新设计与攻关,建立了布局合理的覆盖全国和周边国家及地区的卫星数据接收站网,实现了高速海量卫星数据实时传输及站网运行系统的组网管理,为我国科学研究、灾害监测、环境监测、林业、国土资源、城市规划、农业、水利、气象、海洋、矿业等各行业的发展提供较全面的空间遥感数据支撑专业领域,在保障国家重大任务需求、业务化应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为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显著作用。项目成果用于我国后续多个卫星地面系统专项中,包括资源三号、高分专项、科学先导专项等,实现了地面系统国家规划的统筹资源、集中建设、数据共享的目标,为避免重复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专家鉴定认为,项目技术功能、性能指标、综合运行能力等在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技术领域实现了跨越发展,填补了我国西部及南海等重要区域的卫星数据接收能力,是我国陆地观测卫星地面系统建设的重大里程碑。
附件1: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接收站及站网本部
密云站
喀什站
三亚站
网站本部
附件2: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项目国家验收会
附件3:“陆地观测卫星数据全国接收站网建设项目”工艺鉴定意见
附件4:国家验收意见
附件5:国家发改委关于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
附件6:核心知识产权证明
5、海南初步建成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
海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海南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目前已初步建成,可在海岸带和资源环境监测、热带农林业监测、南海岛礁监测、海底考古、地质旅游资源调查等领域提供示范应用,提升政府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并为智慧海洋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该数据平台全部建设任务包括三部分: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海南省资源环境遥感动态监测应用示范和低纬度观测小卫星。其中天空地一体化遥感大数据服务平台以数字地球科学平台为技术支撑,研制多终端兼容的数据服务,目前已建成面向政府和教育服务门户并投入试运行,构建了数字海南三维可视化集成系统。
依托平台提供的遥感数据,海南在海岸带保护、生态环境、热带农林业、旅游文化四个海南典型领域开展了应用示范。海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朱东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低纬度观测小卫星申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海南形成完整的遥感信息产业链条和“互联网+”创新发展。
6、遥感卫星实时数据保障雪龙船顺利穿越冰区,创造遥感成功应用新记录
为了在34次南极考察期间,前期在穿越西风带之前,利用实时接收的海洋二号卫星数据制作海面风场专题产品,为快速通过西风带发挥了重要作用。12月6日,雪龙船第3次被冰区围困,这次风险最大,被围困时间长,船载直升机探冰也基本无效,如果不能顺利穿出冰区,雪龙船已经做好准备退出到外围冰间湖待命,这将直接导致科考工作不能按计划开展。卫星中心得知消息,立即组织协调高分三号等遥感卫星开展应急观测。12月7日北京时间22:00时,船载系统接收到了一景完美的实时遥感数据,依靠遥感卫星图像雪龙船顺利穿出冰区。极区冰情变化太快,只有实时数据才能提供及时有力的航行保障,雪龙船船载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系统在关键时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保障作用。遥感卫星及时快速获取多源可靠有效的高质量数据,持续为雪龙船的极地考察之旅保驾护航!
7、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壤质量天空地一体化遥感调查与监测
(1)实现了首次将航空高光谱技术应用于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北纬 46 度带)地质生态调查与监测工作,获取影响土壤质量的有机碳、全氮、 全磷及部分微量元素等多项理化指标,经过地面1.5 万地球化学采样并分析验证,航空高光谱反演结果可靠、精度高,反演指标和精度满足土壤质量评价需要,并突显航空高光谱遥感调查方法速度快的优势,同时可实现土壤质量调查的更高的空间精度,为实施精准农业等提供决策依据,标志着高光谱技术在土壤质量调查领域开始发挥实际作用。(2)建立的航空高光谱数据获取-反演模型建立-反演土壤理化指标数据及结果出图-结果验证- 土壤质量评价的完整技术流程,对建立系统化的土壤质量遥感调查工作体系具有示范作用。(3)卫星遥感调查通过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土壤坡度、地形地貌、植被等信息比对提取-黑土水土流失强度评价模型-水土流失强度信息的完整技术流程,对未来系统化的卫星遥感调查水土流失强度评价工作体系具有示范作用。(4)以 2017年卫星遥感及航空高光谱遥感配合地面土壤地球化学调查的天空地一体化方法,在中国东北黑土区开展黑土资源水土流失状况、土壤质量调查取得的成果为基础,编写 “全球黑土地关键带黑土资源演化与可持续利用研究项目建议书”,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GCP国际合作计划批准立项(项目英文名称:Sustainable use of black soil critical zone,项目编号:IGCP New Project 665)。
黑土地地质生态天空地一体化调查取得的成果与实效,体现了遥感技术在黑土资源现状及土壤质量调查领域的应用潜力,可形成黑土地地质生态宏观-微观的天空地一体化的系统化、快速评价技术体系。在目前国家对耕地质量调查和黑土保护利用的迫切需求下,遥感技术与地球化学调查结合的多门类、多方法技术势必将有效改善以往单一调查方式造成的局限,显著提高调查的工作效率,可满足更广泛需求。
8、遥感数据服务一体机的研发创造遥感数据服务新模式
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是全球最大的民用卫星国家级数据中心,自1999年至今已发射21颗卫星,目前在轨运营18颗卫星;代理国外顶尖高分辨率卫星14颗,掌握全球约20%的民用遥感卫星数据资源。拥有国内市场遥感卫星数据供给的主渠道,具有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但是比之美国Landsat和Modis数据中心,中心归档存储能力是其两倍有余,然而在数据分发量上却低于美国两大数据中心,原因有二:国产数据分发手段不足、国产数据应用范围不够。
随着高分工程、商遥项目以及国家中长期空间基础设施规划的开展,国产卫星的数量将出现爆发式的增长,如何支撑遥感卫星数据“落地”(数据分发)、“生根”(数据应用)成为了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问题。
为全面提升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的分发与应用能力,更好服务广大用户,通过实地走访遥感数据一线使用人员以及典型行业用户,用户的核心需求为:能够一站式解决遥感数据在应用与行业业务以前的问题,降低遥感数据的应用门槛。
2、目的
通过遥感数据服务一体机,以软硬件一体的产品服务模式,架设用户与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的桥梁,解决用户数据获取、管理以及共享等核心问题;进一步定义遥感数据与行业业务的界线,解决遥感数据应用于行业业务之前的问题,包括轨道预报、数据推送、数据管理、在线三维可视化、数据共享、数据在线深加工以及数据切片服务七个方面;为不同用户定制普通版、高级版和旗舰版三种软硬件一体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和建设需求。
3、意义
1)创立了一种遥感数据服务新模式
通过遥感数据服务一体机这种遥感数据服务新模式,以软硬件一体的产品形式服务用户,直接对接全部国产陆地观测卫星数据,架设了用户与陆地观测卫星数据中心的桥梁,解决了用户数据获取、管理以及共享等遥感数据应用用户痛点问题。同时,为不同用户定制了普通版、高级版和旗舰版三种软硬件一体配置,满足不同用户的数据和建设需求。
软硬件一体的一体机的组成包括三部分:硬件、自研遥感加工厂软件平台以及预装的遥感数据,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建设规模进行选配。
图 1 遥感数据服务一体机三个版本:标准版、高级版与旗舰版
2)解决了遥感数据应用于行业业务之前的核心问题
通过内置于一体机内部的软件平台“遥感加工厂”,定义了遥感数据与行业业务的界线,着力解决了遥感数据应用于行业业务之前的问题,为遥感数据应用于行业业务提供了强力支撑。“遥感加工厂”软件平台包括卫星轨道预报、数据自动推送、数据管理、在线三维可视化、数据共享、数据在线深加工以及数据切片服务七个系统,采用全开源框架打造,降低成本。
图 2 遥感数据服务一体机内置软件平台:遥感加工厂首页
9、“吉林一号”视频04、05、06星成功发射
11月21日12时50分,吉林一号三颗光学遥感视频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目前卫星已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的在轨卫星数增加至8颗,星座在同一区域的重访周期由原来3天提高至1天,卫星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吉林一号”卫星星座也成为目前国内卫星数量最多的商业遥感卫星星座。
吉林一号”由长光卫星公司自主研发,属商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星座。长光卫星成立于2014年12月,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先后发射了8颗卫星。国内活跃的民营卫星企业还包括世纪空间、欧比
特、天仪研究院、蓝箭空间、零壹空间、和德宇航等。 到2020年,“吉林一号”星座一周左右可以对我国全境普查一次,一个季度左右可以对全球热点地区普查一次,每天可以观测全世界范围内800多个重点目标区域。到2030年将实现138颗卫星在轨运行。届时,“吉林一号”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数据获取和全球任意点10分钟内重访能力。
10、我国自主研制微小型、低功耗激光雷达系统实现业务化应用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对地观测部自主研制了我国首套实用化微小型、低功耗激光雷达系统“AoEagle光电鹰”。该系统具有重量轻、功耗低、适应性广等特点,全系统重量仅3.5kg,功耗仅13W,安装操作简单、便捷,可灵活搭载于浮空器、轻小型无人机、汽车等多种移动平台,实现各类复杂地形环境下的高密度、高精度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快速获取。
2017年“AoEagle”系统在我国全面开展了大量行业应用,充分证实了其在城市、平原、草原、沙漠、山地等多种地形环境下的业务化应用能力:在国内首次开展南方阔叶林区资源调查应用,对福建省第四次森林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首次在西部山区复杂环境下成功开展高压输电线路巡检应用,为国家电网特高压线路的安全隐患排查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得到用户高度赞誉,获得国家电网历史上首张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电力巡线任务订单;首次走出国门,在芬兰坎塔海梅区(Kanta-Häme)海门林纳市(Hämeenlinna)埃沃(EVO)标准森林试验场开展了基于迷你无人机载激光雷达的亚寒带植被应用,充分验证了“AoEagle”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测量精度;此外,还在浙江杭州、内蒙古锡林郭勒和四子王旗、宁夏银川等地利用车载、无人机、无人飞艇等平台开展了考古、草原灌丛监测、建筑三维重建等一系列业务化应用,为各行业的高效率、智能化作业提供了一种全新思路。这些应用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微小型激光雷达系统已完全具备全地形、多平台工作能力,在该技术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可以预见,该项技术的发展将为相关行业从传统人工作业方式向自动化、智能化工作模式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搭载于六旋翼无人机平台的“AoEagle”系统
高海拔山区电力巡线:应用现场及数据分类产品
高海拔山区电力巡线:电力线走廊DSM产品
芬兰埃沃(EVO)试验现场及亚寒带植被点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