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传承的力量

马蔼乃--遥感培训的“黄埔军校”

来源:    时间:2022-09-07

截屏2022-09-07 16.17.10.png


      马蔼乃,女,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1936年生,籍贯上海,教授。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地理系,1975年开始遥感研究与教学,1990年开始研究人地系统,2008年开始进行地理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2010年开展复杂性科学与大成智慧教育研究。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所、信息科学学院信息科学研究中心、环境科学学院环境工程研究所以及哲学系现代科学与哲学研究中心担任研究职位。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72人,发表论著15部、中英文论文150余篇,曾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荣誉。


一、教育培训


      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原本潜心研究泥石流的流速公式,1973年至1974年受范心祈影响,对航空相片产生了浓厚兴趣。1974年从青藏铁路考察回来后,邀请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总局的陈荫祥来北京大学讲授航空成像和解读原理。在交流中,陈荫祥建议北京大学为原国家计划委员会地质总局地质矿产司,举办相关培训班,由北京大学负责讲解《航空摄影测量》,地质矿产司负责讲解《航空相片解译》。


      1975年初确定培训方案,准备春节后开班。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主任穆志国因本人的数学基础好而希望本人讲授《航空摄影测量》。由于本人此前未学过该课程,在不足50天的时间里全面学习北京大学图书馆里的航空摄影测量相关书籍,尤其是武汉测绘学院王之卓的《航空摄影测量原理》,并完成了20万字的讲义。1975年2月第一期全国遥感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如期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质大队的100多人参加,除本人外,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的陈述彭、闫守邕,地质总局的陈荫祥,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的尹梅等专家也参加了授课,得到热烈反响。随后,本人主持了第二期全国遥感技术与应用培训班。在此基础上,本人认识到航空摄影测量概括不了卫星遥感及其数据解译,因此着手编制了《遥感概论》,198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全国地质、冶金、煤炭、农业、林业、水利等领域相关部门纷纷邀请本人就此授课,迅速发展为正式教材。


      在此基础上,本人着力推动基于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地貌教研室的遥感小组,组建独立的研究所。20世纪80年代初遥感专业独立后,本人组织向教育部和科技部申请建所。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黄辛白兼任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大力支持北京大学成立遥感相关的研究所并投资建设遥感楼;原国家科委陈为江和郑立中也鼎力支持尽快完成了文件批复。由此北京大学遥感技术与应用研究所于1983年正式建立(1994年更名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2001年合并城市与环境学系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北大遥感所),北京大学副校长沈克奇担任所长,陈凯为常务副所长,承继成、徐希儒和本人为副所长,分别分管项目、科研与教学。


      本人编写的《遥感概论》198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地学界引起了不小反响,全国各地的地质、冶金、煤炭、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纷纷邀请本人授课,使《遥感概论》渐渐成为正式教材,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由此被称为培训遥感人才的“黄埔军校”。


二、区域遥感培训野外实习与地学分析专题解译应用讲座


      本人20世纪80至90年代为原地质矿产部举行遥感地质相关培训,跑遍了全国大陆各省(区、市);20世纪90至21世纪10年代,为水利部举行遥感水利相关培训,跑遍了全国5大流域,行程超过10万公里;为上万人次普及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印了10万份的《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本人1996年也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邀请,主要面向第三世界国家遥感研究人员,在中国举办了为期3个月的“遥感概论”培训班。


      本人在授课中注重研究邀请方的专业背景和地域特色,因地制宜的选用卫星遥感影像,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习,指导受训人员基于良好的专业“先验知识”,更好应用卫星遥感影像丰富精准地解译各种地质现象;本人也由此教学相长,参与了全国537幅卫星遥感影像的解译工作,更深刻认识了实地的地质地貌特征与遥感数据之间的关系。如1976年冬到西藏拉萨的堆龙德庆县参加原地质总局的遥感培训班,事先解读西藏相关的卫星遥感影像,发现雅鲁藏布江南岸有两个隐伏岩体、其岩脉中可能有金属矿(见图1);在培训中就此展示后,引起藏区地质队员们的极大兴趣,认为能够更好解释喜马拉雅地区的地层和地质构造,尤其是核对岩体,从而克服艰难的野外工作并进行宏观现势观测。


截屏2022-09-07 16.17.20.png

 图1 西藏的拉萨、贡嘎和堆龙德庆卫星遥感影像


上一篇:张建国--创建我国遥感卫星地面数据源 下一篇:胡如忠--国家计委国土局遥感地质工作回顾